造像,就是匠师们用石、玉、木、金属等雕成或用泥塑成一定的形象,运用圆雕、浮雕、透雕、平雕、线刻等工法,在这些石质等材料上创造出的各种气势雄伟、生动精美的石雕艺术。古代为生人、亡人或自己祈福,多在僧寺或在崖壁间镌石成佛造像。
南北朝时期,中国佛教发展步入高峰,特别北朝在佛即君主、禅观苦修思想的影响下,开凿石窟、雕制造像风气大盛。
这些造像一般由武将文臣、贵族豪门,更多则是中层信徒一人或多人出资雕造,被安置、供奉在石窟、佛寺、塔庙等佛教建筑中,石质坚硬,千年不毁。在佛教当中,造像和写经、造寺、造塔等,同具种种功德。
造像形制大致可区分为单尊造像、造像塔、造像碑三种类型。造像碑的题材、造型风格与同时期的石窟接近,被认为是缩小的石窟,但其雕刻以高浮雕为主,雕琢更加精细。
康有为还提出“魏体”、“魏碑”这样的概念,他说:“北碑莫盛于魏,莫备于魏”,“凡魏碑,随取一家,皆足成体,尽合诸家,则为具美。虽南碑之绵丽,齐碑之逋峭,隋碑之洞达,皆涵盖渟蓄,蕴于其中。故言魏碑,虽无南碑及齐、周、隋碑,亦无不可。”
晚清以来,人们学习的“北碑”主要是魏碑,就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四十年年间书刻的“魏体”,这其中就有这些造像记。其书风与书体,体现出当时特殊的时代和地域精神。造像记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,其价值应当被肯定。